制衡數據中誕生超級勢力
在新經濟之下,數據已等同權力,「權力使人腐化,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」,若缺乏制衡,整體社會將會腐朽不公,相信應該是時候對這些企業「不受控制的擴張」採取行動了。
短短20年間,世界經濟「勢力」一再重新洗牌,從埃克森美孚以石油領導全球經濟發展、地產商充分發揮土地力量,到現時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網企業。毫無疑問,未來5至10年將會「得數據者得天下」,但始終不變的是超級勢力過大會引發各種問題。
不難發現,無論是歐美或者中國,最近都開始着手壓制科網企業的擴展及削減其規模,這可能也是由於疫情下人們迫於WFH(在家工作)或SFH(在家學習),提供更多的數據,進一步推動科網企業快速擴展。以網購為例,如亞馬遜(Amazon)及淘寶便憑藉客戶個人數據,推算出貨品需求及交付的物流情況,繼而預測銷售方向和策略。
過去曾被指難以把本身價值套現的社交平台Facebook,現時大家都知道其身價驚人。Facebook和Google近乎壟斷了全球網上廣告市場,傳統廣告媒介因此而死傷枕藉,甚至是知名傳媒亦不能幸免。俗語說沒有免費的午餐,現在我們終於知道當愉快地使用IG、Facebook、WhatsApp等免費軟件或平台時,實際上已經付出了我們的無價私隱和選擇自由。
雖然活躍用戶突破30億,但人們現今仍未知道Facebook不斷在更新政策與演算法的具體內容,以及其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:到底Facebook的演算法選擇把什麼訊息過濾掉?又向你推薦什麼訊息?這些決定不單止影響到人們的飲食購物等日常生活,甚至連交友及投票等也受到其操縱。可以肯定的是,當企業是以公司盈利為最大目標,自然會極力鼓吹客戶進行消費,即使用戶已離開Facebook的頁面,演算法會繼續跟蹤用戶在網上的數碼足跡,隨時隨地給予「意見」。換轉是在現實發生,是不是很可怕?
Google的做法與Facebook相若,透過客戶的搜尋紀錄、相片及電郵來收集大數據,再「推薦」適合的廣告。Google創立時以「不作惡」(Don’t be evil)為公司行為準則,曾被視為科創公司的模範而獲得全球眾多消費者青睞,然而當其聯合創辦人離開公司日常營運後,這句話已經愈來愈少被提及。其實,當一家企業不再重視企業精神,轉為由以最大化股東利益為目標,並交由專業管理人經營,其政策取向亦可以預見。
相比歐美的科網機構,中國互聯網巨擘的業務覆蓋範圍更多,影響力就更廣泛。以近日多次被約談的阿里巴巴為例,估計中國有一半人口是其客戶,業務更由網購到支付再到網上金融,憑藉龐大的數據及人工智能,日後阿里想跨界「攻擊」其他市場如的士或酒店,應該亦相當容易。
在新經濟之下,數據已等同權力,「權力使人腐化,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」,若缺乏制衡,整體社會將會腐朽不公,相信應該是時候對這些企業「不受控制的擴張」採取行動了。